艾尔玛专题-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

柳冠中,中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,德国留学归国后,于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“工业设计系”,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被誉为“中国工业设计之父”。


中国工业设计之父




“中国有工业,没有完成工业化”

尽管外界热议工业4.0,在柳老师看来,这个概念遮蔽了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基本事实: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,而是加工型大国。所谓“制”意味着规范、标准、工艺、设备及流水线。

柳老师说,“制”是人家的,“造”是我们的。机器化大生产中最能体现“制”的特点是图纸,所有工序必须严格依据图纸进行操作,图纸就是命令,而我国很多工厂的图纸是从国外引进的。图纸的本质就是“事前设计”,一个工业设计师必须通盘考虑制造、流通、使用、回收的全过程。


艾尔玛专题-德国工业设计之父彼得·贝伦斯(图2)


现在中国的发展,要提到哲学跟美学的角度。过去我们都是沿着欧美的方式走,在追赶。当今这个世界,我们必须找到另一个系统,从这个系统里面找到我们的思路,这就是中国的方案。按照现在欧美的经济方式,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。而我们不是跟他分蛋糕,所以他也不必把我们当假想敌,那么我们就必须更换思路。


艾尔玛专题-德国工业设计之父彼得·贝伦斯(图3)


柳老师以螺丝钉为例,目前能生产的国标最小型号M3,而M1螺丝钉现在还需要进口。事实上国内到处都有螺丝钉厂,日本全国仅一座螺丝钉厂,所以人家能做得精益求精。德国只有3家电镀厂,而我国几乎每家工厂都有电镀厂。这种在生产上追求“小而全”的特点,柳老称之为“小生产社会观念”,不懂得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互补合作,工业化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“我的优势是你不懂,你的优势是我不懂,这样才会有合作,否则你我一样,不就是竞争了吗?”


艾尔玛专题-德国工业设计之父彼得·贝伦斯(图4)

艾尔玛专题-德国工业设计之父彼得·贝伦斯(图5)


柳老师去国外讲学发现“Made in China”贴牌产品正在锐减,这说明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人口红利消失了。有老板向柳老师讨教“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救活企业?”柳老师拒绝开这样的救方,“天底下没有这样的法宝,不做基础的东西就是投机取巧” 。 柳老师也知道,不能责怪企业,企业要发工资、交税,只能看眼前。政府就像企业的“父母”,要为企业的长远做打算;对待“创新”的新生事物如同抚养婴儿,不能短期内产生不了效益,就撒手不管了。一些基础的行业标准、技术研究、专利保护等,还得政府和行业协会亲自牵头来做。




开始咨询

有需要请随时咨询我们!